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文/老C
 
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把握。
 
 
1、
 
关于拼多多员工的猝死事件,犹豫了两天是不是写一篇。老实说,写一篇激情四射,声讨邪恶资本家,黑心拼多多的文章不算难,但这个就是嘴炮口High一下,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有商业社会自身的逻辑。
 
指望政府下命令禁止互联网公司加班,压根儿不可能。指望政府制定规章制度要求互联网公司付加班费,这个有可能。但相信我,互联网公司的HR会有一万种方法,在薪酬不改变的情况下保证合规的。
 
资本市场更不会惩罚拼多多。相反,如果我是投资者,我会因为拼多多的员工如此拼命(换句话就是拼多多有能力如此“压榨”员工),而更看好拼多多。
 
工作和生活的平衡,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。
 
所以这篇文章,我不想说啥激动人心的口号。想讲讲我自己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吧。
 
2、
 
大概十几年前,我MBA毕业。当时,MBA毕业生有三个职业选择,管理咨询(Consulting),投资银行(Investment Banking),和普通公司(Corporate)。
 
从薪酬来说,投行最高,咨询居中,公司最差。但一分钱一分货,工作时长,也是投行最长,咨询居中,公司最差。
 
当时,MBA中,大家公认的标准是:去投行要做好一周90 - 100小时工作时长的准备。咨询大概70-80个小时。
 
一周100小时意味着什么,就是每周工作七天,每天从9点工作到晚12点,工作14个小时(15小时刨掉1小时午餐晚餐)。70多小时,大概是每天早9点到晚10点,工作6天,或者每周工作5天,每天早9点到晚12点。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996,大概也就是每周66个小时而已。
 
对咨询和投行,这两个MBA毕业生最想去的行业,如果能996,已经算是非常轻松惬意的生活了。
 
去一般公司,那就很可能朝九晚五。如果按平均每小时的薪酬算,其实这三个选择差不太多。
 
做为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,拿高薪的代价就是非常辛苦的工作。
 
3、
 
我毕业后进了一家美资的咨询公司,当时在MBA最想去的公司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。为了免得给自己找麻烦,公司就称为N府吧。反正熟悉咨询业的人一眼就知道是哪家。
 
在入职培训中,除了公司那些高大上的价值观灌输,当资深的咨询顾问和我们聊天时,对我们这些菜鸟谈公司时,常用的一个词是Survive (活下来)。当时,我就很奇怪,为啥在一家公司中工作,要用Survive(活下来)这个词来形容工作。
 
我在N府的第一个项目,就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,为什么用“活下来”这个词来形容这份工作。
 
这个项目是服务一家大型国有企业,是N府服务这家客户的第一个破冰项目。内部叫做“001”项目。项目组的构成是,大老板两名,一个澳大利亚人,一个欧洲人。基本不管具体事情,每个月飞来一次和客户开个会。具体指挥干活的中老板两名,一个香港人,一个马来西亚人。每周飞来一次。现场带项目的小老板(项目经理)是香港人。干活的项目组,一个台湾人、一个香港人、一个新加坡的菜鸟和我一个中国大陆的菜鸟。
 
整个项目就是一团乱麻。两个指挥干活的中老板之间关系紧张,对项目方向也意见不合。经常是一个人上周飞过来,让项目组往西走,另一个人这周飞过来,咆哮一顿,说你们上周做的都是错的,推倒重来,让项目组往东走。
 
项目组的工作也一遍遍返工。客户也极其不满。工作时长也向投行看齐,每周基本上都要100个小时。
 
新加坡的刚入职菜鸟是个女生,被马来西亚的中老板劈头盖脸的骂了1个小时后,直接回酒店打包行李回了新加坡,然后就再也没出现在项目组。不知道是强行离组了,还是索性辞职了。
 
原定6个星期完成的项目,拖了差不多4个月。更加资深的两个咨询顾问也找到办法离组,最终只剩下脱不了身的项目经理和我两个人伺候客户和四个老板。
 
当时,有一句形容老板的话,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
 
“有困难要上,没有困难,制造困难也要上。”
 
这句话据说是投行圈形容老板的,我觉得咨询行业也差不多。
 
当时,在N府活下来就是我脑中唯一的信念。每天睡觉前,就要念十遍:“想想想想,当年通过N府面试多不容易,坚持坚持,项目就快完了。”
 
4、
 
我在N府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灾难。可能是我们任劳任怨的态度最终感动了客户,N府居然拿到了这个客户的第二个项目。
 
澳大利亚的大老板认为第一个项目实在太糟糕了,就重组了团队。在第一个项目中坚持到最后的我,被留下来做第二个项目。
 
新的项目经理在N府内部,有对下属很好,对老板强硬的不错的名声。在项目开始两周左右,他找我聊天。
 
他说:以我工作的方式,我在N府活不过一年。在N府生存,最重要的秘诀是管理期望(Manage Expectation)。管理客户的期望,管理老板的期望。
 
其实,无论客户还是老板,对一件任务的工作量是没有准确判断的。分配任务的时候,如果实际上三天能做完,你老实说三天能做完,老板就认为压一压可以两天做完,然后按照两天去排整体计划。而任务的过程中,肯定会出现各种突发问题,最后三天你交不了活。老板自然会暴怒,而不会管你有啥合理的理由或借口。
 
如果你实际三天能做完,就一定告诉老板一周才能做完,一周能做完,就说两周才能做完。这样,一方面给老板留出砍价的空间,另一方面,留给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。
 
最终,你能按时交付,甚至提前交付,自然老板就是很满意。他也不知道实际上那件事情三天就能做完。
 
另外,老板为了表现出自己的价值(add value),总会有莫名其妙,突发奇想的新要求新任务。你不能不加思索都接下来,都接下来,你就会死的很惨。要挑那些看上去有价值同时工作量不大的接下来,把没价值工作量又大的坚决顶回去。
 
老板的突发奇想,一个都不接你会死得很惨,全都接下来,你会死得更惨。
 
职场的核心是管理期望,要永远给老板惊喜,不能给老板惊奇,特别是不能在项目汇报会的前一天给老板惊奇。
 
最后他说,第一不要用这些招数对付我;第二,如果你想在N府升官发财走上金光大道,别用这些招,老老实实玩命干活。如果你就是求生存,镀两年金,然后换工作,不想五年升P十年升D,就得学些管理老板的技巧,这样至少能活下来。
 
5、
 
学会了各种偷奸耍滑磨洋工的方法后,我在N府的生活还算不错。基本上每周能维持在60-70个小时工作时长,也能按时交活。当然,我也没想过在N府要呆多久,就是镀个金而已。有的同事立志升P升D,自然就更卖力干活,也有更好的前途。
 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。为自己的选择要付出代价。想拿高薪,爬得快,就得更努力的工作。这大体上还是正确的。当然,学习要讲学习方法,工作也有工作方法。
 
现在的社会,比几十年前要自由很多,每个人也有更多的选择。很多人已经可以在北上广深的高薪,和小城市舒适的生活之间选择。
 
正如我在文章开头中写的,投行每周100小时,挣得最多。普通公司40-50个小时,挣得最少。
 
因为中国优秀人才有了更多选择,在招聘人才的竞争压力下,我相信N府今天的工作时长,也会比我们那时候好一些。
 
我们那时候,N府是中国非常少的能给出全球一致薪酬(Global Pay)的公司。
 
在十几年前我加入N府,MBA毕业生的税前起薪一年可以在北京东四环买70-80平米的房子。今天,我估计连15平米都不一定买得到了。而比我更早几年,二十多年前加入N府的人,据说当时一年的工资就可以在黄浦江边买一套小200平米的江景豪宅。
 
当然二十多年前,这种级别的工作机会,在整个中国大陆每年可能也只能用“几百”来计数吧。
 
今天,对大多数人来说,都比二十年前有更多的选择。不可否认,华为这样的技术企业,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,给了今天的毕业生,很多优质的工作机会和选择。
 
6、
 
互联网行业中,有PDD这样的把人“压榨”到极致的公司,也有舒服的适合养老的“传统互联网”公司。并不是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像PDD这么辛苦的。
 
然而,这些“传统互联网”公司,无论业务和股价都处于稳定(停滞)状态,一般不会有大规模的团队扩张,也不会给招聘市场提供每年这么多的新增岗位。进入这些公司的门槛,往往比进入新兴扩张期的互联网公司更高。
 
还有一些更舒服的外企。比如传说中的每天只需要工作2-3个小时的某美国软件企业。不过据报道这家企业已经把中国研发中心关掉了,裁掉1000多人。
 
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,每件事情都有代价。
 
对四十多岁的人,一家适合养老的公司是挺不错的,但做为年轻人,这不是一个好选择。
 
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,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衡量和把握的。
 
成年人最终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 
7、
 
十五年前,N府的工资在中国绝对有竞争力。今天的竞争力已经下降很多了。但在美国欧洲,N府的工资虽然高,也不是那么高到天际。那么,在薪资竞争力下降的今天,N府对年轻MBA的吸引力又是什么的。
 
我的观点是,N府给最优秀的MBA毕业生一个非常独特的上升机会。N府,最优秀的人可以在12年以内的时间,从MBA毕业的菜鸟,升到资深合伙人。在40岁之前,享受到年薪上千万甚至几千万的待遇,和与大公司CEO平起平坐的社会地位。
 
这个职业的上升速度,可能只有成功创业,或者早期加入一家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能媲美。
 
另外,在N府里面,你会看到最优秀的人,并和他们一起工作。个人的提升是非常快的。
 
N府另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就是。公司层面的宣传,都是强调生活工作平衡,强调Lifestyle的。虽然我们有时候讽刺N府是缺什么讲什么,没有Lifestyle,所以才整天宣传Lifestyle。但确实公司面上做的非常好。
 
更厉害的是,公司天天讲lifestyle,但大家还是很卖命干活。
 
当然几百人的咨询公司,没法和几万人的互联网企业比。但今天,互联网公司也应该考虑,不能一味强调奋斗强调狼性,在公司文化宣传上,也应该注重一些平衡和人性。
 
我们同情不幸去世的拼多多的员工,我们也可以去声讨压榨员工的拼多多。
 
但对每个人,特别的年轻人来说,最终还是自己要做出一个选择。是要工作还是要生活。
 
真实的世界很残酷。​​
 
所以,​​认清生活的真相,却仍然热爱生活,是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西西弗评论

西西弗评论

72篇文章 2年前更新

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

文章